近日,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组织部分班主任赴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包钢一中)参加“全国教育名家李镇西现场专题报告会暨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高峰论坛”。这是一场聚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思想盛宴。李镇西、詹大年等教育名家的专场报告以鲜活案例与深度思辨,为在场教师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
一、“真正的教师”是最高荣誉,学生是最好的教学伙伴
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国际论坛上,李镇西的发言得到了苏霍姆林斯卡娅的高度评价,她称李镇西为“真正的教师”。李镇西认为,“真正的教师”是一个教师的最高荣誉,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毕生的追求。李镇西在《教育初心与教育成长》《“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AI时代的教师角色》报告中,以“真(真诚、真实)”“正(正直、正派)”二字定义教师职业的内核。所谓“真”,就是真诚、真实,对教育对学生怀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以一颗纯粹的心从事教育,自己不相信的决不教给学生,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让学生做,决不对学生说假话,更不教学生弄虚作假。所谓“正”,就是正直、正派,人格高尚,心灵纯洁,胸襟磊落,保持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节。此外,李镇西强调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AI仅是工具,无法取代人的核心地位。而教师要成为精神导师与人生领航者,其“真”“正”的职业内核在 AI 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不可替代的关键所在。
二、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人格成长是德育根基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詹大年在报告中,从“人格成长”“关系构建”“对话与谈话”“问题中心”四个维度,拆解德育的底层逻辑。他提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幸福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构建安全、温馨、有价值感的师生关系。在关系构建的实践层面,他强调“教育的顺序:关系→兴趣→规则”,指出教材、课堂都是服务于“关系”的手段。这一观点颠覆了“先立规矩再谈教育”的传统认知,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行动路径——先以真诚建立信任,再以兴趣激发内驱,最后以规则保障成长。他列举的“问题学生转化”案例中,“关注主体安全感”“营造场景温馨感”“满足需求价值感”的三步法,让在场教师看到了“问题”背后的成长可能,更理解了“德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的深层意义。
三、多维视角:班级建设的实操智慧
论坛下半场,多位专家从班级建设、心理辅导等维度带来实操干货。方海东在《从班级到班集体的建设策略》分享中,以“规范思维”与“建设思维”的对比,揭示班级发展的核心逻辑——盯着“问题”会限制班级发展,而盯着“目标”才能引导成长。这一“思维转型”的提出,为班主任突破管理瓶颈提供了认知工具。郭文红《家校携手共铺幸福教育人生》、王丹凤的《构建一间幸福教室》、吴海峰《心理学让班主任更轻松》等讲座,从家校共育、班级建设、心理赋能、教室文化等维度,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多元且实用的策略。
结语:德育创新在路上,教育情怀永传承
两天的论坛落幕,教育思想的碰撞声仍在回荡。从李镇西的“真诚教育”到詹大年的“关系德育”,从AI时代的角色重构到班级建设的思维转型,这场论坛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育情怀的唤醒。正如会场两侧的红色横幅所言——“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华章”,参与教师带着这份浸润,将把德育创新的火种带回校园,让“真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停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