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
我的五年 我们的五年
九原区“十四五”奋斗答卷
时光,为奋斗者书写。五年,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路标,更是一段发展征程的生动刻度。
站在“十四五”的终点回望,这五年,是九原区在时代画卷上挥毫泼墨的五年,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变迁、共创未来的五年。
《我的五年 我们的五年》,是一部由无数个“我”的奋斗足迹共同书写的故事。我们记录的,是每一个九原人用双手创造的、有温度、有呼吸的“这五年”。
从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到工业经济的强劲脉搏;从城市建设的蝶变更新,到服务业的百花齐放;从教育沃土的深耕不辍,到医疗健康的坚实守护,再到文化旅游的融合绽放——这七大篇章的华彩,其最深厚的底色,正是每一个“你”和“我”倾注的汗水与梦想。
即日起,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生动的故事。看个人的奋斗如何汇入时代的洪流,看“我的五年”如何最终成就了“我们”共同书写的、熠熠生辉的五年。
九原发布
72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五年来,九原区的村庄颜值提升了,产业形态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曾几何时,这里的年轻人背上行囊,奔赴远方的城市;而今,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有一群人选择带着见识、技术、梦想坚守和回归,重新定义故乡的田野。九原区的乡村振兴,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与力量,迎来历史性的“回流时刻”。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节点上,九原区立足城郊独特资源禀赋,交出了一份以特色产业为基、人才活水为脉、集体经济为擎、农文旅融合为韵的乡村振兴高分答卷,让这片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五年来,科技成为九原农业最强的“新农具”,驱动特色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智慧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和土壤数据,村民们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无人机在万亩良田上空盘旋,进行病虫害防治和长势评估。

“我们不再‘土里刨食’,而是‘数据种田’。”新农人李旺荣自豪地介绍着他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广的“瓜菜菌轮作”种植模式。“春天种西瓜,夏天种蔬菜,秋冬种植羊肚菌……地不轮空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增加微生物菌群,既挣钱又养地。”

这是九原区科技兴农的缩影。五年来,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九原区成功培育了精品果蔬、中草药种植、生态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让传统农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哈业胡同镇的辣椒田碧波千顷,亩产高达2000公斤;哈林格尔镇、麻池镇的特色蔬菜种植亩产稳步提升;白音席勒街道二道沙河北村的黄芩种植亩收益更是高达1.2万元……这些种出来的“金苗苗”“金果果”,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坚实保障。

不仅如此,特色养殖同样“养”出了“摇钱树”。润瑞发养殖场的毛驴存栏量持续增长,年产值约618万元;圣鹿源养殖场的鹿存栏量攀升至千余头,产值达250万元;萨如拉街道的鸵鸟、马产业,阿嘎如泰苏木的牦牛养殖也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良好态势。此外,黄河龙门鲤、南美白对虾、鲈鱼、鸭嘴鱼等特色水产养殖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产量连年攀升,真正“游”出了一条致富路。

五年来,曾经“空心化”的村庄,因“新农人”的回归而重焕活力,激活了强劲的“归雁经济”。
“刚开始返乡只是想拍摄一些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慢慢地我开始把镜头对准家乡的优质农产品。看到了乡亲们种植的农产品通过我的直播间销往全国,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返乡创业的意义。”在返乡创业的95后新农人王亚春的镜头下,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五颜六色的水果西红柿,都成为了“网红”商品。

“这五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我们镇的网络通信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我们开展自媒体创作和网络直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问及为何选择乡村,王亚春的回答清晰而笃定:“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时代潮涌和个人抱负的同频共振,这里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创业空间。”

像王亚春一样从城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创办农产品直播基地,将乡亲们的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有的带着新品种和技术让优质产品在九原区“扎根”,并实现本土化改良;有的则投身于“农文旅”融合事业,将家乡打造为网红打卡地。他们是连接传统乡村与现代市场的桥梁,亦是驱动乡村内生发展的“新鲜血液”。
五年来,村集体经济成为了带动九原共同富裕的“火车头”。
九原区通过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让村集体经济不断从“输血”到“造血”转变,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阿嘎如泰苏木乌兰计五村的花馍工作室,党支部书记石海霞和姐妹们手下,普通的面团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石榴、生肖、花朵。这不仅是食物,更是精美的工艺品。

“五年前,谁能想到咱们自家做的花馍,能变成一个产业?”石海霞感触颇深。据她介绍,乌兰计五村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会做花馍的妇女不在少数,所以村“两委”决定创办花馍工作室,将蒙元文化元素和非遗花馍制作技艺结合起来,投入小,见效快。

“以前村里的产业比较单一,现在花馍产业,研学、采摘等产业实现了联动,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切实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看着村里的妇女从以前围着自己家“灶台”转,到如今围着花馍工坊转,拿着自己挣得工资花钱硬气的时候,石海霞打心底里高兴。

与此同时,一场更为深刻的“结亲”活动也在持续升温。自2022年以来,九原区阿嘎苏泰苏木创新开展“干部牧民大结亲”活动,让“两委”干部与农牧民结对子,机关干部与农牧民认亲戚,合作社与牧民组成“共同体”,着力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新格局。

从互相学习种养殖技术,到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策划全域旅游项目,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上深度融合,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
“从最开始的单向帮扶,到如今的肩并肩共同奋斗,我们的目标不只是经济增收,更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石海霞说。
产业兴旺了,人气回来了,如何让乡村的魅力持续焕发?九原区的答案是:深耕农文旅融合。

在黄河沿岸,九原区科学划分湿地保护带与产业融合区,通过农文旅融合释放乘数效应。依托哈林格尔镇新河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金字招牌,整合40余家单位成立“渔家乐党建联盟”。如今,村里的鱼餐馆在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可达300人,村民人均增收可达7000元。

不仅如此,田禾农业嘉年华、青鸟养生庄园等新业态也不断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涌入,“周末到九原”成为了新时尚。周边农户的庭院鸡蛋、蔬菜、手工品,借助旅游流量变身“抢手货”,实现了从“自产自用”到“网红特产”的跃迁。

“几年前我们做的是单一农家乐,如今我们陆续开展了农耕文化研学、精品果蔬采摘等项目,成为了集吃喝玩乐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青鸟养生庄园的运营总监郭楚然对庄园的进化之路规划清晰,“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资源堆砌起来,而是要将它们深度融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乡村微度假体验。这就是乡村振兴应有的‘高级感’。”

春季的开河节、夏季的采摘节、秋季的丰收节、冬季的民俗年货节……一系列贯穿全年的文旅活动,让九原的乡村四季皆景,时时有趣。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提升了乡村的附加值,让乡村从单一的生产空间,转变为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美好家园,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十四五”收官在即,九原乡村的蜕变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奋力振兴的生动注脚。从“走出去”到“走回来”,变的是一代人的选择,不变的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希望。科技为犁,人才为种,产业为壤,文化为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九原正以昂扬的姿态,奔向一个更具生机与活力的未来。
停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