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打印
  •   保存
  •   关闭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贯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全过程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0日 15:33    来源: 九原区农牧局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国家民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赋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三农”工作大局中加以强调,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为民族地区将“铸牢”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因地制宜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做到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同谋划、同部署,强化和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注重选拔有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有良好品行的优秀党员人才组成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发挥“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三农”政策,使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地区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难点区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依靠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推动实现体制机制的变革,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充分激发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活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培育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推动城乡间、东西部之间的产业互补与经济联动,如依托“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国家战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经济赋能等手段,不断提高城乡间、地区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图片

    ▲ 花农正在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里采摘菊花。新华社记者 熊轩昂摄


    坚持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和美村寨”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图片

    ▲ 云南大理漾濞县平坡镇阿尼么村内一景。新华社记者 熊轩昂摄


    坚持共同发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要积极创造有利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逐步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AI阅读助手:
    点击开始解析文章内容,总结生成摘要...
    {{ placeholder }}
    我要对文章提问

    本内容提供均基于AI自动总结生成,与主办方无直接关联。查看详情

    对本篇文章及关联文件进行提问

    {{ item.title }}
    停止回答
    免责声明

    1、AI阅读助手,旨在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部分答复内容采用AI技术生成,生成式答复内容有歧义或不够准确的,请您阅读其他原文,以原文内容为准。

    3、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产生冲突时,请以网页原文的具体内容为准。

    4、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有用且客观的信息,但鉴于AI技术的局限性和数据源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户在使用本平台提供的内容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并承担因使用这些信息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和责任。

    5、AI阅读助手,提供均基于AI自动解读,与任何主办方或建设方无直接关联,我们对此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户在使用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语音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原文
    阅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