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潮勇,奋楫扬帆
1.4万亿斤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是14.08亿,尽管比上年减少了139万,但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大国。2024年,中国的粮食登上新台阶,达到1.4万亿斤。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经过了九年的努力,才实现了粮食产量突破7亿吨大关,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500公斤,远超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400公斤。今年提出要巩固稳定粮食产量在1.4万亿斤左右,这说明巩固这个成绩非常不容易。怎样牢牢地端住这个饭碗,1.4万亿斤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数据。
取得这个成绩主要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科技进步发展方面,2024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去年粮食产量之所以能比上一年增加1.3%,科技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在下一步怎样推进新质生产力方面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在政策方面,我国对小麦、水稻有最低收购价,对玉米、大豆有生产性补贴,特别是对粮食作物包括资源性农产品,政府都有相关的保险政策支持。这两年我国逐步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
在抗灾救灾方面,我们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原来受灾面很大,成灾面也相对不小,现在受灾面相对三四十年前已经大大地缩小。基础设施的改善包括高标农田建设的提升,对抗灾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效果。巩固稳定粮食产量在1.4万亿斤左右,离开了哪个方面的努力,都很容易出现反弹。总的来说,如何把耕地和种业两个命根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是解读1.4万亿斤的核心关键词的钥匙。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高云才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高云才
“人工智能+”行动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人工智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里体现的一个深刻表达。智慧农业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精准化投放、自动化作业、网络化服务等,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涉及到的范围要比智慧农业宽泛得多。对产业而言,智能化拖拉机、遥感、传感器等都是人工智能在农业产业的运用;对人而言,乡村有许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职业,比如具有数字技术的农业从业者;对区域而言,农村数字化更是司空见惯,网络化的数据管理在乡村治理中无处不在。总之,人工智能对农业而言,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民而言,由原来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具有人力资本的工业从业者;对农村而言,原来落后的农村,现在变成了进步的活跃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其实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高云才
人工智能的话题很热,因为它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人工智能在“三农”领域的应用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运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将农民变成新农人,都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植入和赋能来不断地推进。拥抱了人工智能,就拥抱了乡村振兴的未来,就拥抱了现代农业的未来,也拥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人工智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科技手段。它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变革;第二,它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变革;第三,它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质量变革。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是刚刚开始,而刚开始就有这么巨大生产力的引领。比如,deepseek带动了全球的人工智能热,使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也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果有效地把握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地引进了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植入“三农”发展,那么“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时代将要到来。
农民增收入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高云才
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让投融资机制更贴合农民的需求,真正帮助农民扩大生产、增加收入?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现在农业发展,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目前承包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了5.5亿亩,占比超过37%,但在这个过程要自然而然地和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和政策要求的底线结合起来。中央反复讲,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的面积有多大,新的经营主体进入新的土地是拥有它的经营权,它的时长是多少,要由农民说了算。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下指标,这是有针对性的。有的地方为了推进现代农业,为了推进大规模发展,要求两年或五年以内土地的经营流转面积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损害了相当多农民的经营权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提出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上,要有历史的耐心,要做慢文章,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符合党的要求。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得下指标,不得刮风,不得搞一刀切,
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农村地区虽然出现了部分的闲置住房,但是这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个保障。在这个命题之下,可以看到最近有些地方退休干部、退休职工到农村去购置农房建农宅,甚至改变身份成为当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然后拥有所谓的住房。中央针对这种情况,明确提出改革要有底线,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守住老百姓尤其是转移进城的老百姓回流到故乡后有一个住房保障。针对闲置住房如何盘活用好,中央政策也给了出路。对闲置住房,可以采取出租的方式或者一定期限内利用闲置住房发展民宿产业、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等。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高云才
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保障,中央对农村改革早就提出了三个原则:集成、扩面、提高。集成,即农村改革不是一个分项的、单向的改革,而是各方面改革的综合体;扩面,即要不断推进农村改革的面;提高是提高农村改革的效率。围绕这三个原则,五个“不”字充分体现了在顶层设计方面的三个考量。
第一个考量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是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重要的基本经验。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
第二个考量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中央在任何一项农村改革的文件里面都强调了尊重农民意愿,这是中央的一个综合考量。
第三个考量是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这三个考量是对中央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