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位于育才社区的沙河楼小区,楼道里新装的感应灯在傍晚时分亮起,暖黄色的光线洒在台阶上,也照进了老邻居们的心里。
“以前摸黑上楼,现在亮堂堂的,心里也踏实多了。”

住户张阿姨笑着说,“这灯,是海军帮我们装起来的。”

她口中的“海军”,就是沙河楼物管会副主任郝海军。

一位普通的个体从业者,却在小区里成了无人不知的“热心肠”。

沙河楼建成多年,楼道没灯一直是居民们的“心头病”。尤其是冬天,天黑得早,老人孩子上下楼都得扶着墙慢慢挪。
“有一次我看到李大爷提着菜在二楼喘气,手里还攥着手机照亮,那场景我看得心疼。”郝海军回忆道。
为此,他主动联系社区网格员,直奔供电公司咨询公共用电接入事宜。可得到的回复却让俩人犯了愁:给小区接入公共用电,不仅需要法人担保,还得缴纳一笔不少的押金。“我当时就想,党总说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总不能一直让大伙摸黑走吧。”郝海军当场拍了板:“灯必须装,材料钱我先垫!”
第二天,他就抱着电线、灯泡和工具出现在了楼道里。那几天,他利用经营间隙,一层一层地布线、打孔、调试。“有时候为了看一个灯能不能灵敏亮起,他上下跑好几趟。”邻居刘师傅说道,“安装时他还特意垫上旧布,就怕弄脏了我们家门口。”

灯装好了,电费从哪来?郝海军没有独断,而是和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敲门,把大家聚到一起商量。
“社区常说‘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咱每单元选一户热心人家,把楼道灯的电线接过去,每户每月凑几块钱,既够交电费,也不用麻烦大家总跑腿。”
他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居民们也纷纷点头。没多久,所有楼道的感应灯都亮了起来。“现在晚上回家,再也不用摸钥匙摸半天了。”居民李大爷说:“海军做事,我们放心。”

楼道灯的暖光刚让日子舒心没多久,沙河楼又遇上了新麻烦:原物业公司合同到期后突然撤场,垃圾无人清运,小区一度陷入“垃圾围城”的窘境。
郝海军又一次主动站了出来。他一边联系清运工人,一边组织成立临时自治小组,发动热心居民分工协作,查看垃圾桶、组织保洁。
“他每天早上都绕小区转一圈,看看垃圾清没清、有没有安全隐患。”居民小陈说,“有次我看到他顺手帮一位老人提菜上楼,那种自然,不是装出来的。”
在沙河楼,居民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郝海军。张阿姨家水管漏水,他帮忙联系维修;李大爷不会用手机缴费,他上门手把手教;邻里因停车闹矛盾,他上门调解,倡导“错峰停车”。
郝海军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装的是一盏灯,清的是一堆垃圾,修的是一扇门,帮的是一次忙。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善举,让这个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温度。

在沙河楼的居民们看来,郝海军就像他亲手装上的那盏灯,平常,却不可或缺;朴素,却温暖人心。他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最朴实的行动,将一份“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细细密密地织进了老旧小区的日常肌理里。一颗“定心丸”、一盏“暖心灯”,幸福家园,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像他这样的平凡人,用肩膀扛起责任、用善举点亮微光,共同铺就的温暖归途。
停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