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新河村大源哥江湖菜馆里笑语不断。市民冀娇正带着朋友,与面点师一起削南瓜、蒸南瓜、揉面团······
不一会儿,金黄松软的南瓜糕便新鲜出炉。
“上周带孩子来体验,这里环境好、空气鲜,亲手做的南瓜糕孩子特别爱吃,所以这次又带朋友一起来!”冀娇高兴地说道。
这场热闹的“南瓜季亲子面点制作”活动,源于一个暖心助农的故事。
今年7月,哈林格尔镇遭遇强降雨,新河村400多亩南瓜面临滞销困境。
在村里经营餐饮的范爱军凭借自己的面点技艺,萌生了将南瓜融入面点开发体验项目的想法。
于是,他与村委会一拍即合,推出“南瓜季”亲子活动。
“周末日均接待50多个家庭,孩子们尤其喜欢这种亲手制作的乐趣,通过开展此次“南瓜季”活动,一个月就帮村民销售南瓜超万斤。”范爱军笑着说。如今,范爱军的菜馆还将计划推出中秋月饼制作、杀猪菜体验等活动,并同步开设秋菜市集,让游客在就餐之余能买到农户直供的新鲜蔬菜。“我们不只是做单一活动,更想以点带面,通过‘企业+村集体+村民’模式,把更多乡村美食和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新河村主任祁小虎补充道。
近年来,九原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以家庭为单元、以庭院为载体,盘活方寸之地发展庭院经济。从菜园子、果园子到文旅体验场,小小的庭院不断拓展着增收边界,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绘就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图景。
沿黄河景观大道一路前行,岸边错落的农家乐里飘出炖鱼的鲜香,招牌上“开河鱼”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在刘祥鱼馆的大院里,游客围着圆桌谈笑风生,老板刘祥忙着招呼客人,眼角眉梢都堆着满足的笑意。
“我从2005年开始经营,最初只有三个蒙古包,那时收入并不理想。后来路修通了,人流量大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老两口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句朴实的感慨,道出了九原区无数农牧民的心声。曾经那些闲置的庭院,如今却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我们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开辟出以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生态庭院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致力于让每个农家小院都成为充满希望的致富园。”哈林格尔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海波说道。
如今的哈林格尔镇,围绕农文旅融合目标,在黄河沿岸科学划分湿地保护带与产业融合区,用好新河村“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金字招牌,整合40余家单位组建“渔家乐党建联盟”,让“黄河渔乡”品牌越叫越响。
同时,产业融合的触角不断延伸。哈林格尔镇今年新建成的田禾农业嘉年华,作为包头首个室内研学亲子主题项目,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青鸟养生庄园的露营烧烤基地,成了年轻人的周末打卡地。这两个总投资超1600万元的项目,全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来836万元旅游收入,更让周边农户的庭院农产品成了紧俏的“抢手货”。
在阿嘎如泰苏木,牧民们则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巧妙地将自家院落开发成独具特色的“红石榴”研学体验点,让原本普通的小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游客可以跟着牧民学做奶食、缝制蒙古包饰件,沉浸式体验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小小的庭院,既成了展示民族文化的鲜活窗口,也铺就了牧民增收的新渠道。
庭院经济能从“小打小闹”发展成“大气候”,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托举。九原区实施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计划,已培育180名“新农人”;83名农技指导员结对249个科技示范主体,12名科技特派员全年服务农牧民800余人次,10期线上种植培训惠及1.7万人次。这些举措,让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有了坚实的“技术靠山”。乡村创业园的建设更为庭院经济搭建起广阔舞台。广恒村的创业园带动830多户农民种植“麒麟瓜”,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全区6家规模化农牧民返乡创业园、2家村集体经济创业园,共带动1100多户农牧民创业就业。
“‘村集体 + 企业 + 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庭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良性循环,让农牧民发展有底气、增收有保障。” 九原区农牧局副局长常新说道。
如今,九原区的庭院经济正从“方寸之地”走向“广阔舞台”,从单一的种养走向“农业 + 文旅”的深度融合。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个农家小院不仅长出了“金疙瘩”,更长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