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原区养老驿站中,
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老人们或围坐在一起学习中医养生知识,
或练习颈椎米字操,
还有的低龄老人忙着
为高龄邻居代买药品
存储“时间银行”积分
……
这里不仅是养老驿站,
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银龄之家”。
近日,
记者走进九原区,
实地探访这一“医养+互助”养老新模式的
生动实践。
▼
“难怪我总睡不好,原来是颈椎问题在作祟,这堂课让我找到了病根!”72岁的王阿姨兴奋地分享着她的收获。
近日,一场以“失眠伴脊柱区带疾病”为主题的健康讲座在赛汗街道老少颐惠园果园驿站开讲,九原区康颐安养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雪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人们解析了脊柱健康与睡眠的关系。
“中医讲‘不通则痛’,颈椎的小关节错位可能压迫交感神经引发失眠。”张雪峰一边讲解,一边为老人们演示“针刀疗法”的操作原理。
讲座结束后,医护团队还开展了义诊活动,为80余位老人提供了血压测量、中医诊察等服务。
68岁的陈阿姨做完针刀微创治疗后笑着说:“不用跑医院就能让专家看病,这服务太贴心了。”
在驿站的“时间银行”登记处,65岁的张大爷正在兑换积分。作为志愿者,他每周都会为高龄邻居代买午餐药品、药品等,累计服务时间已超过200小时。“我用积分换过理疗服务,还换过一个血压计。”张大爷自豪地说。
“时间银行”是九原区养老驿站的特色项目,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存储的“时间积分”可兑换理疗服务或养老用品。截至目前,已有52位低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这种互助模式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也让低龄老人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感。”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健康服务和互助项目,九原区养老驿站以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的节奏,构建起覆盖全维度需求的服务矩阵,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每月一次的“银发才艺秀”上,老人们或挥毫泼墨、或一展歌喉,场面热闹非凡。在“老物件故事会”中,大家带来珍藏的老照片、旧钟表,分享重温背后的岁月记忆。“参加活动后,我认识了更多朋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75岁的刘奶奶开心地说道。
不仅如此,驿站还开设了中医养生工作坊,老人们在退休中医师带领下制作防流感香囊、辨识药食同源的食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浴助洁”上门服务,今年已累计服务230人次。“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和活动,让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驿站负责人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九原区养老驿站的温度。这里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点,更是邻里情感的纽带。九原区养老驿站通过“医养融合、邻里互助”的模式,织就了一张覆盖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的全方位服务网络。目前,驿站日均服务超500人次,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真正实现了“医有保障、娱有场所、情有所托”。
小小的驿站,托起的是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也书写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