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包头日报》2025年5月30日03版
新风拂煦,文明潮涌。
近年来,九原区聚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坚持高位推动、加强统筹协调、畅通部门联动。通过实践引领、文化赋能、媒体加持、长效保持等多项举措,全力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养成,如春风化雨般润泽九原区的每寸土地。
实践引领:培育文明乡风“新标杆”
在阿嘎如泰苏木,由老党员、乡贤能人、村民代表组成的“五人理事会”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力军”。他们按照“群众提议、理事会联议、村民决议”的“三轮机制”,“嘎查‘两委’初步审议、阿嘎如泰苏木党委最终核定”的“两级审定”以及“终审决议、落实过程、监督结果”的“全程公开”机制,解决红白事攀比、家庭矛盾等问题,理事会成立以来,开展议事协商230余次,解决牧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0条,劝导铺张浪费等行为40余次。创新开展“干部牧民大结亲”活动。全体党员干部每周深入牧民家庭,以紧密联系群众为核心方式,干部深入牧民家庭,以唠家常、办实事为日常互动模式,传播新风尚、倡美德、破陋习,开展文明宣讲230余人次,引导牧民摒弃旧观念,树立健康生活、科学发展、勤劳致富新思维,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成为地区协同发展的生动范例。
在哈业胡同镇,以文化大院为阵地,定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艺术传人”等主题文艺表演活动,将党的政策、身边好人好事、移风易俗等内容,采用二人台、打坐腔等传统艺术形式,结合方言表演,增强群众感染力,吸引全镇近千名农牧民参与,以乡音传递文明理念。连续举办两届“村超”“村BA”,参与村民超5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文化自信,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赋能:唱响移风易俗“主旋律”
区文明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各苏木镇、街道开设《话别“旧风俗”》广播栏目,确定每周一为固定广播日,栏目时长半小时左右。通过“大喇叭”的有声宣传,有效提高移风易俗政策的群众知晓率,村民们一边春耕,一边听“大喇叭”宣传党的政策,让寂静的乡村充满了活力,每周一村民们等待“大喇叭”的声音响起,已成为习惯。哈林格尔村村民李大爷说“这种宣传方式非常接地气,天天喊移风易俗,我们听得懂,也愿意听,一段时间听下来也感受到了破除陈规陋习的必要性”。目前各村撰写整理宣传稿件118篇,累计播放时长近1000小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践行文明新风,过去讲排场、比阔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也得到了明显改观,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麻池镇农大新村剪纸是包头剪纸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村委会组织村里的剪纸艺人作为志愿者,在农闲时面向村民开设免费剪纸课程,还适时组织剪纸培训、剪纸作品展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摒弃不良习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在参与剪纸创作和交流中,村民乡亲凝聚力显著增强,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媒体加持:新媒体“瘦身”旧风俗
为有效发挥新媒体优势,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深发展,哈业胡同镇主动与本土自媒体“玉米糖了”牵线合作,形成“镇+村+个人”的三方联动模式。政府作为纽带,协调整合资源,村庄提供拍摄场地和人员支持,“玉米糖了”负责策划拍摄制作。截至目前,创作出《抵制高价彩礼,弘扬婚嫁新风》《百善孝为先》《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喜事新办》等移风易俗短视频150集,播放量近1.2亿次。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宣传效率,更通过接地气的内容、生活化的场景和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区级媒体“文明九原”开设【移风易俗】专栏,聚焦九原区移风易俗生动实践,集中宣传展示移风易俗政策解读、典型经验做法、公益广告等内容,目前,刊发相关内容130余篇,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持续助力九原区精神文明建设。
长效推进:构建移风易俗“新常态”
“移”出文明范,“易”出新风尚。
各街镇充分发挥
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的作用,
组织群众对陈规陋习和不文明、
不道德行为进行评议,
引导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村规民约是倡导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载体。九原区各苏木镇、街道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薄养厚葬、攀比炫富等婚丧陋俗列入其中,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序良俗。目前全区56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村规民约,覆盖率100%。2024年以来,以区级媒体“文明九原”为载体,在全区开展了优秀村规民约展示活动,对20个优秀村规民约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白音席勒街道二道沙河村田姓村民居多,通过重新修订《田氏家谱》,打开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新局面。家谱详尽地规定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民主自治等村民需要遵守的各项规定。现在村里人对于婚丧嫁娶事项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现在村里办白事不请鼓匠,也不攀比酒店、饭菜的档次,披麻戴孝也大都改为佩戴小白花,大家的负担都减轻不少”村民深有感触地说。
沁润人心、成风化俗,九原区各街镇利用文化墙、宣传栏、文化广场、宣传大屏等基层宣传载体,广泛宣传文明和谐健康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典型引领:让身边事影响身边人
各街镇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村风民风的重要抓手,发起“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等典型评选活动,通过宣传凡人善举,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和带动群众,引导群众崇尚文明、争当先进,激发村民向上向善的积极性。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哈业胡同镇党员干部还签订了《文明节俭操办红白喜事》承诺书,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全镇婚丧事宜大操大办问题明显改观。
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区文明办联合哈业胡同镇、区关工委、区妇联出版《乡音》(哈业胡同家教家风)一书,以当地真实的家风家教故事为蓝本,为人们树立了具体可感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导向,引导广大群众以良好的家风带动民风,共同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采收西瓜后种植蔬菜,采收蔬菜后,对土壤进行消毒杀菌施肥后再种植羊肚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瓜菜菌’轮作模式”在高素质农牧民实践教学活动上,包头市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旺荣详细地为来自各苏木镇50多名种植带头新农人介绍了合作社的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社会化服务操作流程,这样的培训今年已经开展了10次。李旺荣也是自治区文明家庭、包头劳模,他带领身边村民劳动增收、创业致富,李旺荣家庭是镇上最早一批成立合作社的,社员慢慢从以前的几十户,发展到如今的480户,合作社带动周边种植基地面积发展到11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街镇8个村,为周边村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100个。在带动村民致富过程中,他让文明实践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用良好风尚助力致富成果巩固,从而形成文明引领经济生活的生动实践,实现物质与精神“双丰收”。
从“五人理事会”的协商共治到“村村响”广播的声声入耳,从新媒体矩阵的创新传播到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九原区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未来,九原区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绘就“村美人和”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