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席勒街道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积极探索、拓宽思路,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通过“公益+市场”的模式,打造更多业态多样、体验更好的服务新场景,更好的满足辖区居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让群众的生活更舒心,让幸福的滋味越来越浓。
技能培训“小课堂”就业增收“大舞台”
为解决居民就业难题,尤其是宝妈、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需求,街道组织社区积极挖掘社区能人,引入钩织、掐丝镶嵌宝石画、“张氏绳结”等手工艺项目,打造“织光里”手工工作室及“手”护初心德贤手工坊。免费提供培训与材料,邀请专业老师围绕基础技法、创意设计及订单生产销售开展授课。如今,第一批学员已能承接项目,实现就业增收。这种将“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相结合的模式,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掌握一技之长,踏上致富之路。
共富市集“烟火气”邻里共享“幸福味”
强化多方联动,将市集搬到居民“家门口”。联合物业、周边村落及企业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国潮园游会、健步行、夏日市集等。活动中,积极动员社区周边商铺、灵活就业居民以及手工坊艺人纷纷参与摆摊。美食摊位香气四溢,亲子趣玩笑声不断,晚风放映温馨浪漫,跳蚤市场热闹非凡。共富市集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增收机会,更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让居民在享受烟火气的同时,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聚焦“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情系“一老”暖夕阳,关爱“一小”护朝阳。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提供贴心服务,为“一小”群体升级改造儿童活动区域,设立儿童之家与专属阅读区,还开设智慧父母课堂,用专业知识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开启暑期爱心托管班,设置七大核心课程,服务58个家庭,解决暑期学生“看护难”问题;常态化开展公益课堂,涵盖体育、艺术、传统文化等领域,助力儿童青少年成长。为“一老”群体开设老年大学,涵盖书法、美术、瑜伽等丰富课程;定期举办爱心义诊与健康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健康意识;引进养老服务中心,开办“为老餐厅”,解决就餐难题;打造“家门口”的卫生服务站,让老人小病不出社区;同时,新建“楼栋角——党群服务微阵地”16个,提供便民物资、共享书柜、小修小补、测量血压等服务,为老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文体生活“添彩”社区活力“绽放”
搭建文体大舞台,丰富邻里新生活。截至目前,共举办大型邻里活动29场,鼓励文体队伍展示风采;打造“开元温‘心’苑”便民邻里活动阵地与党群驿家,提供“小修小补”服务与休闲交流空间;设立健身区,配备乒乓球台,激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依托妇女儿童之家,举办亲子手工、阅读等活动,增进亲子感情;成立老年大学联合教学点与青年夜校,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按照“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要求,开展体育竞技、非遗体验、节日庆祝等各类活动,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字赋能“智慧服务”贴心关怀“一键直达”
数字赋能优服务,网格连线暖民心。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街道积极拥抱数字化,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在龙宇社区建立“网格联系服务群众群”,居民线上即可办理居住证明开具、活动报名、物业报修等高频事项,大大节省时间与精力。同时,搭建“线上问卷”平台,广泛吸纳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意见与建议,让社区治理更贴合居民需求。远洲社区开设“悦邻会友站”,为辖区居民提供帮代办服务及开展文化生活类服务。通过数字赋能,社区服务实现了“一键直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智慧生活带来的便捷与高效。
从就业创业到生活保障,从文化娱乐到智慧服务,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社区对居民的关怀与责任。这些新场景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未来,街道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深化服务创新,持续优化各社区的特色服务项目,推动社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同时,进一步强化居民需求调研,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让党群服务新场景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使居民在街道的关怀下享受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构建和谐、宜居、幸福的社区环境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