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一群群巾帼志愿者正以她们的温柔力量、坚韧担当和无私大爱,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温暖动人的色彩。她们或穿梭于乡间小道为老人送去温暖,或忙碌在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或深入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柔韧而坚定的“她力量”。
红柳志愿服务队:扎根乡土的“娘子军”
“红柳耐旱、抗风沙,就像我们村的妇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全巴图村红柳志愿服务队队长杨美焕自豪地说道。2021年,这支由17名平均年龄50岁的农村妇女组成的队伍正式成立。她们从灶台边走向田间地头,用一双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托起了乡村“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这支队伍用三年时间,将志愿服务做成了“精细活”。在党群服务中心,她们设立志愿服务岗,建立“定期走访+即时响应”的服务机制,为村民提供养老认证、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在传统节日里,她们策划元宵猜灯谜、暑期亲子活动,让留守儿童的欢声笑语驱散冷清;在环境整治中,她们挥动扫帚清理道路,为居民们提供更宜居的环境。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村里560亩试验田需要抢收时,这些“娘子军”二话不说扎进玉米地,甚至学着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农忙时节,她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身影,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能帮到别人,心里比蜜还甜!”这是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暖心食光:一餐热饭里的民生情怀
“6块钱管饱,15天不重样,还有两天由村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请客!”厂汉村的老年爱心食堂里,86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红了眼眶。这里是九原区首家村级老年食堂,背后是一支26人组成的“暖心食光”志愿服务队,由厂汉村党委委员张婧雪负责。
走进爱心食堂,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食堂里窗明几净,桌椅整洁,墙上挂着温馨的装饰画。这里每天供应两餐,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食堂会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准备软糯易消化的食物;考虑到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也会准备能量充足的餐点。志愿服务队分工明确:采购组严把食材安全关,烹饪组和大厨精心研制菜谱,服务组打饭盛汤,送餐组为38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顺便买一些日常用品和必备药品。志愿者刘大姐说:“看着他们吃得高兴,我就想起自己爹妈。谁都有老的时候,这份温暖得接力下去。”
志愿者们不仅关注老人们的饮食,还注重精神关怀。时常在餐厅内组织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志愿者会和村民一起布置餐厅,营造节日氛围;或者在日常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艺表演、知识讲座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爱心餐厅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一个小阵地。一位独居老人说:“自从有了这个食堂,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干部下沉: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
在哈林格尔镇,还有一支特殊的志愿队伍——包村干部队伍。女干部们带着“百名干部入万户”的使命,把办公桌搬到了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铁脚板”走出民情台账:谁家孩子上学困难、哪户农田灌溉不便、老人医药费如何报销……她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了“待办清单”。
“固定走访日+常态服务日”的工作机制,让干部走访常态化。每月固定几天,机关干部深入包联村镇,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倾听群众对农村环境、社会治安、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其他时间,干部们也经常走村入户,与村民群众进行“零距离接触”“贴心式交流”,仔细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紧盯群众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种粮补贴等重点领域的疑难困惑,为他们宣传和解读近期惠民政策。村民们说:“以前对政策不了解,现在干部上门讲解,心里亮堂多了。”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哈林格尔镇的巾帼志愿者们用爱心和担当描绘出最温暖的底色。从红柳志愿服务队的坚韧付出,到“暖心食光”的温情陪伴,再到包村干部的务实作风,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离不开“她力量”,美好生活需要“志愿红”。这份温暖仍在延续,这些故事还在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巾帼志愿服务的旗帜必将高高飘扬,照亮更多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