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原区紧紧依托城郊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之路,全力塑造 “农文旅” 融合示范基地,成效显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强大引擎。
一、特色种植:科技赋能,硕果累累
在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与打不素村,辣椒种植产业如日中天。6100亩辣椒田在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经过与清华大学产业建设研究院的深度战略合作,先进种植技术与科学管理模式在此落地生根。湘辣54、湘辣762等优质品种凭借其卓越品质荣获全国“名特优新”称号,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亩产量高达2000公斤,产值约4000万元,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哈林格尔镇山羊圪堵村、阿嘎如泰苏木乌兰计五村及麻池镇等地的樱桃种植产业别具魅力。50亩樱桃园虽面积有限,但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户的精心呵护,年产量可达50000公斤,产值约1000万元。田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精心打造集观光、研学、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研学旅游度假胜地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种植基地,极大提升了樱桃产业附加值,其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无阻,还吸引了周边城市众多消费者纷至沓来,成为区域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哈林格尔镇、麻池镇、萨如拉街道的草莓种植产业同样成绩卓著。180亩草莓种植园在过去三年间,积极引进新技术、升级设施设备,产量从1800公斤/亩稳步提升至2200公斤/亩。以哈林格尔村集体经济高科技示范园为例,今年成功争取到超过200万元的种植设施农业升级改造资金、村集体经济项目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项目支持,有力推动了园区草莓品质迈向新高度。目前,草莓每公斤售价80元,产值约3168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
哈业胡同镇新胜村2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独辟蹊径,探索出“瓜-菜-菌”轮作高效种植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00万元用于科技研发与技术改进,成功将种植成活率提高20%,产量从400公斤/亩跃升至500公斤/亩,产值约280万元。其突出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特色种植领域的新亮点,吸引周边众多农户竞相学习借鉴,掀起一股科技兴农热潮。
哈业胡同镇永丰村禾丰阳光农业公司的40亩无花果种植基地,凭借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及农业农村部GAP认证的双重优势,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优化成效显著,产量从1000公斤/亩增长到1250公斤/亩,产值约300万元。高品质的无花果产品订单源源不断,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在白音席勒街道二道沙河北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作为,深度挖掘土地潜力,采取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叠加的模式进行项目运作。成功盘活 300 亩土地用于黄芩种植,并精心开辟 50 亩育苗区域。以此为基石,全力塑造一个融合多元功能的田园观光综合体。经核算,每亩土地收益可达 1.2 万元左右,依据当下市场动态,净利润亩产值稳定在 5000 元上下,预计全年总产值将达 400 万元左右,成功构建起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种植产业结构,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特色养殖:多元发展,活力四溢
哈业胡同镇永丰村润瑞发养殖场的毛驴养殖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存栏量从500头迅速增长至800余头,年出栏量稳定在420余头,每头驴肉产量达230公斤,产值约618万元。如今,驴肉产品已成功打入本地多家大型超市和知名餐饮企业,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成为当地畜牧养殖产业的一颗耀眼明星。
萨如拉街道圣鹿源养殖场和赛汗街道赛汗塔拉园内的鹿养殖产业历经十年风雨,茁壮成长。存栏量从600头攀升至1000余头,年产鹿茸1吨,产值约250万元。随着人们对鹿茸等鹿产品保健功效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市,为养殖场带来丰厚收益,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萨如拉街道,鸵鸟养殖产业异军突起,焕发出盎然生机。目前,鸵鸟存栏数量已突破400羽,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余羽,每羽鸵鸟体重可达60公斤。鸵鸟蛋产量可观,每年约70颗,其独特品质和稀缺性使其在市场上备受追捧。此外,鸵鸟毛作为重要副产品,平均每只鸵鸟年产3公斤优质羽毛。经综合核算,鸵鸟养殖产业总产值达208万元。近年来,通过创新营销模式,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带动周边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阿嘎如泰苏木与萨如拉街道的马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有马存栏500余匹,年出栏200匹,马奶年产量500公斤,综合产值约102万元。当地政府巧妙借助举办马术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深入挖掘马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马产业知名度。这一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马匹交易市场的繁荣,还成功带动马奶产品消费热潮,使马产业成为传承地方文化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阿嘎如泰苏木的牦牛养殖产业稳步前行。存栏约200头,年出栏20余头,牦牛产量300公斤,产值约42万元。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牦牛肉需求的日益增长,牦牛养殖产业积极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三、水产养殖:水域生金,前景无限
哈业胡同镇打不素一村的包头市优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余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依托池塘与养殖车间相结合的淡化养殖创新技术,在技术研发方面累计投入80万元,成功实现2024年产量7.5万公斤的突破,产值约375万元。其产品迅速占据本地过半市场份额,并积极拓展周边城市销售网络,在水产市场崭露头角。
打不素七村的包头市天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350余亩鲈鱼养殖领域成绩斐然。采用池塘水面养殖与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相结合的先进模式,经过两年技术攻坚,产量从6万公斤飙升至8万公斤,产值约448万元。优质的鲈鱼产品深受各大水产市场和酒店青睐,成为市场抢手货。
在鲟鱼养殖方面,同样采用先进养殖模式,本土养殖技术已日臻成熟。2024年养殖面积达300余亩,产量约6万公斤,产值约360万元。鲟鱼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周边地区,为九原区水产养殖赢得良好声誉,树立了区域水产品牌形象。
柴脑包五村和打不素七村的鸭嘴鱼养殖产业发展稳健。300余亩养殖面积产量达3.5万公斤,产值约280万元。通过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养殖技术研究,成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产量稳定增长,产品在本地及周边地区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哈林格尔镇三岔口村的包头市蒙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亩中华绒毛蟹养殖基地虽处于试验养殖与技术积累阶段,但已初显成效。2024年产量达1700斤,产值约3.2万元。目前已投入50万元用于养殖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25年扩大养殖规模至600亩,预计产量将实现200%的大幅增长,产值有望突破10万元,有望成为当地水产养殖产业新的增长引擎。
九原区特色种植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群众开辟了多元化增收渠道,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在农业现代化征程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展望未来,九原区将坚定不移地加大科技投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拓展市场渠道,全力提升产业效益,续写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