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打印
  •   保存
  •   关闭
  • 【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76条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2日 09:26    来源: 九原区人民政府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76条

    包头市九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5年09月09日 16:31 内蒙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图片


    图片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76条】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译文】伤寒病出现脉象浮滑,此为表有热邪,内有寒邪,用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将上述四味药材放入一斗水中煎煮,待粳米煮熟即成药汤,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释义】此条所述“伤寒脉浮滑”乃阳明气分热炽之典型脉象——浮脉主热邪外涌、气血亢奋于表,滑脉为热势壅盛、气血奔涌之征,二者相合揭示邪热已离太阳之表而现于阳明之里;然“里有寒”三字争议不休,宋代林亿等校勘《伤寒论》时已明确指出“里有寒恐作里有热”,盖因白虎汤为辛寒重剂,专清阳明气分大热,若真见里寒则当属四逆汤证,岂可妄投石膏?

    且《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更可佐证本条“寒”字当为“热”之传抄讹误。全条实质描绘了阳明热证之病机态势:“表有热”指体表蒸蒸大热、津液外泄,“里有热”则见心烦口渴、欲饮冷水。

    主方白虎汤以石膏一斤为君,直清肺胃炽热而透热出表;知母六两苦润相济,既泻火又生津;炙甘草、粳米护胃保津,防大寒伤中。此证脉象浮滑须与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严格鉴别——浮紧为寒束肌表,浮缓为风邪犯卫,而浮滑必伴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等热象。

    此条或为突出阳明热证“热势内外充斥”之特点,也就是表里俱热,然文字传写致讹,后世当以方测证、以脉参机,把握“阳明气热,津伤未甚”之核心病机,凡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者,即可放胆投之。


    AI阅读助手:
    点击开始解析文章内容,总结生成摘要...
    {{ placeholder }}
    我要对文章提问

    本内容提供均基于AI自动总结生成,与主办方无直接关联。查看详情

    对本篇文章及关联文件进行提问

    {{ item.title }}
    停止回答
    免责声明

    1、AI阅读助手,旨在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部分答复内容采用AI技术生成,生成式答复内容有歧义或不够准确的,请您阅读其他原文,以原文内容为准。

    3、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产生冲突时,请以网页原文的具体内容为准。

    4、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有用且客观的信息,但鉴于AI技术的局限性和数据源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户在使用本平台提供的内容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并承担因使用这些信息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和责任。

    5、AI阅读助手,提供均基于AI自动解读,与任何主办方或建设方无直接关联,我们对此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户在使用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语音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原文
    阅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