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76条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76条】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译文】伤寒病出现脉象浮滑,此为表有热邪,内有寒邪,用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将上述四味药材放入一斗水中煎煮,待粳米煮熟即成药汤,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释义】此条所述“伤寒脉浮滑”乃阳明气分热炽之典型脉象——浮脉主热邪外涌、气血亢奋于表,滑脉为热势壅盛、气血奔涌之征,二者相合揭示邪热已离太阳之表而现于阳明之里;然“里有寒”三字争议不休,宋代林亿等校勘《伤寒论》时已明确指出“里有寒恐作里有热”,盖因白虎汤为辛寒重剂,专清阳明气分大热,若真见里寒则当属四逆汤证,岂可妄投石膏? 且《伤寒论》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更可佐证本条“寒”字当为“热”之传抄讹误。全条实质描绘了阳明热证之病机态势:“表有热”指体表蒸蒸大热、津液外泄,“里有热”则见心烦口渴、欲饮冷水。 主方白虎汤以石膏一斤为君,直清肺胃炽热而透热出表;知母六两苦润相济,既泻火又生津;炙甘草、粳米护胃保津,防大寒伤中。此证脉象浮滑须与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严格鉴别——浮紧为寒束肌表,浮缓为风邪犯卫,而浮滑必伴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等热象。 此条或为突出阳明热证“热势内外充斥”之特点,也就是表里俱热,然文字传写致讹,后世当以方测证、以脉参机,把握“阳明气热,津伤未甚”之核心病机,凡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症者,即可放胆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