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72条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72条】 【原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译文】如果病人同时患有太阳病和少阳病,并出现腹泻的症状,应当用黄芩汤治疗;如果还伴有呕吐,则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来治疗。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 以上四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剩余三升,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掰)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以上六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剩余三升,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释义】本条文确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辨治规范,其病机核心在于少阳郁热内迫阳明、枢机不利而传导失司。所谓“合病”非太阳少阳症状简单叠加,实以少阳邪热为主导,太阳表邪为从属;“自下利”乃关键症状,此利属热迫大肠,因少阳相火郁遏,疏泄太过,下迫肠腑所致。 此时若兼“呕者”,则为胆热横逆犯胃、胃气上逆之候。仲景立黄芩汤为治热利方:以黄芩三两为君,清泄少阳胆腑郁热,截断下迫之势;芍药二两酸寒泻肝,与甘草相配成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以治热利腹痛;大枣十二枚护胃生津,防苦寒伤中。 全方四味构成“清胆热-敛肝急-和脾胃”三法,开后世清热止利之先河。若胆热犯胃致呕,则加半夏半升降逆止呕,生姜一两半和胃,形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此方尤妙在生姜用量“一方三两”的灵活性:呕甚者重用生姜通阳化饮,热甚者则减其量防辛散助热。 煎服法“日再夜一服”独具深意:昼属阳,服药助正气抗邪;夜属阴,服药防热邪入里成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