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71条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71条】 【原文】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译文】太阳少阳并病,病人出现胃脘部硬满、颈部僵硬、头晕目眩的症状时,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使用泻下的治法。 【释义】本条文确立太阳少阳并病的刺法治疗及禁忌原则,其核心病机在于两经邪气交阻导致经气壅塞、枢机不利。所谓“心下硬”非阳明腑实,实因少阳相火郁遏中焦、气滞痰凝所致,与单纯少阳病“胸胁苦满”相较病位更偏脾络;“颈项强”乃太阳经输不利之证,然不同于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此症多伴筋脉拘急感;“眩”为少阳木火上扰清窍之特征症状。 三者并见形成太阳经输闭阻与少阳枢机窒塞并存的复杂病机。此时若妄用下法,必致三大变证:一则下伤脾胃,引少阳邪热内陷成结胸;二则耗损津液,加重太阳经输拘急;三则扰动相火,风火升腾而眩冒更甚。 故仲景立刺法为解——取大椎穴通阳散滞,开太阳经输之闭;刺肺俞宣肺气助太阳邪从表解;针肝俞疏泄少阳郁火以利枢机。三穴配伍构成表里双解之刺方:大椎为君统领诸阳,肺俞为臣开太阳之阖,肝俞为佐调少阳之枢,共奏通经调气、和解表里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