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原文】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译文】黄帝问:“老年人夜里难以入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而年轻人白天却不容易犯困,这又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年轻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有序,所以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容易安睡。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干枯,气道滞涩,五脏之气相互冲突,营气不足,卫气又内扰,因此白天精神不振,夜晚也难以安眠。” 【释义】此经文以营卫昼夜运行为枢机,揭示睡眠障碍的年龄相关病机本质。岐伯通过对比少壮与老者生理状态,构建“气血-肌肉-气道-营卫”四维模型:少壮者因“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气得以昼行阳经二十五度、夜行阴经二十五度,形成天人同步的觉醒-睡眠节律;而老者之“不夜瞑”与“昼不精”实因“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三大衰变,更深层病机在于“五脏之气相搏”——脏腑功能失调致气机逆乱,引发营卫运行失序。营气(营养全身的气血)和卫气(防御外邪、温养体表的气)运行规律为:白天行于体表,使人清醒;夜晚入于体内,使人安眠。其“营气衰少”指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卫气内伐”更属关键创新概念,卫气本该在白天行于体表,使人清醒,夜晚入于体内助眠。 但老年人卫气虚弱,不能正常循行,反而向内扰乱,导致睡眠障碍。此即《内经》“阳不入阴则寤”的经典诠释。全段将睡眠障碍归因于营卫失调而非单纯心神不安,其中“肌肉枯”与“气道涩”的关联性论述尤具深意——肌肉为营卫运行之通道,肌肉枯槁则经隧塌陷,卫气失其常道而“内伐”,此乃老年失眠多伴见消瘦、皮肤干燥、夜尿频数的内在机制。临床治疗老年不寐,当以调和营卫为主轴,佐以通利三焦、濡养肌肉,较之单纯安神更具根本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