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60条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60条】 【原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译文】患伤寒先经催吐、攻下治疗,复又发汗,出现虚烦不安、脉象极微弱。迁延至八九日后,更见心下痞硬、胁下拘急疼痛、气逆上冲咽喉、头目眩冒,此时若再出现经脉跳动抽掣,久必发展为肢体痿废。 【释义】本条讲述伤寒吐下后发汗等误治后出现的阳气大虚、津液耗损之证变证。伤寒本为外感寒邪,若误用吐法、下法或过度发汗,导致阳气随津液外泄,引发“脉甚微”,提示心肾阳气严重不足。虚烦为阳气虚衰、心神失养所致,不同于热证烦躁,表现为虚弱性心烦不安。同时吐、下、发汗均会耗伤津液,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加重阳气虚弱,形成“阴阳两虚”的之危证。久则经脉失养,发为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