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打印
  •   保存
  •   关闭
  • 【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60条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1日 17:59    来源: 九原区人民政府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60条

    包头市九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5年07月10日 16:42 内蒙古

    图片
    图片
    图片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图片


    图片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60条】


    【原文】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译文】患伤寒先经催吐、攻下治疗,复又发汗,出现虚烦不安、脉象极微弱。迁延至八九日后,更见心下痞硬、胁下拘急疼痛、气逆上冲咽喉、头目眩冒,此时若再出现经脉跳动抽掣,久必发展为肢体痿废。

    【释义】本条讲述伤寒吐下后发汗等误治后出现的阳气大虚、津液耗损之证变证。伤寒本为外感寒邪,若误用吐法、下法或过度发汗,导致阳气随津液外泄,引发“脉甚微”,提示心肾阳气严重不足。虚烦为阳气虚衰、心神失养所致,不同于热证烦躁,表现为虚弱性心烦不安。同时吐、下、发汗均会耗伤津液,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加重阳气虚弱,形成“阴阳两虚”的之危证。久则经脉失养,发为痿证。



    AI阅读助手:
    点击开始解析文章内容,总结生成摘要...
    {{ placeholder }}
    我要对文章提问

    本内容提供均基于AI自动总结生成,与主办方无直接关联。查看详情

    对本篇文章及关联文件进行提问

    {{ item.title }}
    停止回答
    免责声明

    1、AI阅读助手,旨在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部分答复内容采用AI技术生成,生成式答复内容有歧义或不够准确的,请您阅读其他原文,以原文内容为准。

    3、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产生冲突时,请以网页原文的具体内容为准。

    4、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有用且客观的信息,但鉴于AI技术的局限性和数据源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户在使用本平台提供的内容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并承担因使用这些信息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和责任。

    5、AI阅读助手,提供均基于AI自动解读,与任何主办方或建设方无直接关联,我们对此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户在使用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语音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原文
    阅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