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国医堂】学经典悟中医智慧第153条
探寻经典 中医奥秘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热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53条】 【原文】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译文】太阳病,医生误用发汗法,导致患者仍发热恶寒,又误用攻下法,出现心下痞满。此时表里之气俱虚,阴阳俱损,阳气衰微而阴邪独盛。若再用烧针治疗,引发心胸烦闷,面色青黄,肌肤跳动的,属难治之症;若面色仅微黄,手足尚温暖的,则较易治愈。 【释义】本条文系统阐释太阳病误治致变证的病机演变与预后判断机制。太阳病初起当汗解,然医者过汗伤及卫阳,反致“发热恶寒”加重,此非表邪未解,实因汗后阳气外泄、肌表失温;复误用下法,重伤中焦阳气,致脾失健运、胃气壅滞而成“心下痞”,此时已形成“表里俱虚”——表虚因过汗伤卫阳,里虚因攻下损中气,终致“阴阳气并竭”的危重状态。 所谓“无阳则阴独”,指阳气衰微不能制阴,阴寒之邪独盛体内;若再误施烧针火劫,强发虚阳,必扰动仅存之残阳而见“胸烦”,“面色青黄”、“肤瞤”,此属阴阳离决之兆,故断为“难治”。 反之,若仅见“色微黄”、“手足温”,表明中焦阳气尚能布达四末,阴寒未至痼结,虽经误治仍有转机,故曰“易愈”。 此条警示临床当严守“汗不过剂、下不妄施”之训,并确立“阳存则生,阳亡则危”的预后判据,手足温凉成为辨别阳气存亡的关键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