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打印
  •   保存
  •   关闭
  • 三伏天中医养生小常识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15日 09:06    来源: 九原区人民政府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三伏天中医养生小常识 

                                 

    image.png


    暑伏,又称“三伏”,即中医常说的“长夏”。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天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持续30-40天。

    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变化,人亦有五脏六腑的节律性变化。节气或四时更替交接之时对人体的影响极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也常见于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是年老体弱人群诱发宿疾或产生新病的时期。那么在这段时间,我们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image.png


    一、宜补阳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出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才能保证健康。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时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即中医所谓的“春夏养阳”。

        若在此时补阳,可以去除冬季内伏的寒邪,达到其他季节所达不到的功效。

    如何补阳?

    ①饮食——选择辛甘微温的食物,如生姜、香椿、胡萝卜、山药等

    ②运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要“无厌于日”,即要要到户外去活动、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打八段锦或太极拳,适量运动切记不要中暑。

    二、宜养心

              

    image.png


    炎炎夏日,难免心浮气躁,《黄帝内经》所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为脾之母,心气受损,母病及子,脾的功能也会受损。脾主长夏,喜燥而恶湿,暑伏时节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关键时期。心宜静,脾宜健,此时,可通过早晚散步、听音乐、打太极等方式来修养心性。《黄帝内经》曰:“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就是不要对夏天的炎热感到厌恶,情绪要平和不要发怒,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畅,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就是夏天的养生之道。

    三、宜食补 

    “伏”也指“伏邪”,即“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故而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不吃肥甘油腻之品,少饮酒,以防助热生湿,损伤脾胃。三伏天炎热多雨,暑热挟湿,易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可以多吃解暑化湿健脾的食物,如冬瓜、绿豆、茯苓、芡实、薏米等。另外,暑热导致出汗较多,易伤津耗气,故饮食上还可选用乌梅、山药、白扁豆等,以生津止渴、补脾益气。

         

    image.png


    ①“瓜类清热”——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

    黄瓜要生吃;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西瓜皮洗净炒菜吃能清热。

        

    image.png


    ②“酸能生津”——三伏天人们大量流汗,会耗气伤阴,此时多吃酸味食物既能生津解渴,也能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柠檬、乌梅、山楂、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image.png


    ③“多食鱼类”——鲫鱼汤可以祛湿;草鱼有暖胃明目的功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image.png


    ④“常吃豆类”——《朱氏集验方》载有“三豆汤”之方,三豆即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健脾补肾。

    取上述三种豆各20克,洗净浸泡1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一周两次。

    四、宜有度 

         

    image.png


    三个适度——①空调温度要适度(忌受热后“快速冷却”)、②寒食冷饮要适度、③午睡时间要适度(15-30min)。

    五、宜缓动

           

    image.png


    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打八段锦、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散出体表,从而增强体质。切勿在温度高时运动,以免中暑。

    六、宜补水

         

    image.png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微一动就容易大汗淋漓,继而产生强烈的口渴感。  

    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常见的中药饮品有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及利喉清咽茶。

    七、宜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应四时而阳气最为旺盛,但阳气随气血偏行于外表,在内则相对不足。选取穴位艾灸,热量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补其不足,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艾灸比较适合家庭养生保健,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伏天热气旺盛、疾病多发,抵抗力差的人容易生病、感冒、发烧、咳嗽,此时非常适合进行艾灸调理机体。可在足三里、关元穴、中脘、太溪等穴位进行艾灸。艾灸简单好操作,是常见的保健预防方法。它不但可以温通经络、祛湿逐寒、协调阴阳,还能够温气活血、防病保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伏天养生,首先重在“养”。我们要科学养生。中医最注重的就是“平衡”,我们在养生之时要补益有度,以求平衡,从而获得更好的养生效果。

     

     

     


    AI阅读助手:
    点击开始解析文章内容,总结生成摘要...
    {{ placeholder }}
    我要对文章提问

    本内容提供均基于AI自动总结生成,与主办方无直接关联。查看详情

    对本篇文章及关联文件进行提问

    {{ item.title }}
    停止回答
    免责声明

    1、AI阅读助手,旨在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部分答复内容采用AI技术生成,生成式答复内容有歧义或不够准确的,请您阅读其他原文,以原文内容为准。

    3、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产生冲突时,请以网页原文的具体内容为准。

    4、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有用且客观的信息,但鉴于AI技术的局限性和数据源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户在使用本平台提供的内容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并承担因使用这些信息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和责任。

    5、AI阅读助手,提供均基于AI自动解读,与任何主办方或建设方无直接关联,我们对此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户在使用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语音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原文
    阅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