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区文化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
前 言
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全面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区作为包头市新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已成为包头市新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段时期,也是我区释放潜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按照九原区九届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关于“三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和“一带两区”的建设重点,为促进我区文化体育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推动包头市新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充分发挥九原区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体育传统所具有的巨大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不断满足全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体育需求,积极保障全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体育权益,让全区人民群众更好的共享文化体育发展成果,从我区实际出发,制定《九原区文化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 。
第一章“十二五”回顾、区位优势、问题
第一节“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以来,九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取得了明显进步,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实力有所增强,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初步形成了文化体育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的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城市文化的创造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当前有利于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我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推进九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粘合剂、助推剂、润滑剂和兴奋剂。
第二节 区位优势
九原区位独特,已成为包头新都市中心城区。包头市新都市区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集行政办公、商业商务、会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游憩、高科技孵化、总部经济、SOHO创业、生态居住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新都市中心。一些大型集团总部已入驻九原,九原区成为行政、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九原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京藏高速、110国道、210国道的交汇贯通,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银川、集宁、通辽线经济带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经济区域的中部中,该区域整个经济体系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成为各界商家投资的理想之地。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一是由于我区处于新的区位定位,目前,我区依然处于农区向城区转变的过程,全区人均文化体育消费很低,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二是民营文化体育企业几乎是空白,由于城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体育市场不活跃,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很低;三是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小,没有统一的科学布局。如何创新发展适应新的城区发展需要是“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5421”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区九届五次党代会确定的“三个转变”工作要求和“一带两区”建设重点,突出新思维,适应新常态,努力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区,发展和壮大文化体育产业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全民共享作为第一目标,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城区居民素养、科学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整体提升。
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涵盖了国民经济多个产业,多个部门,领域宽泛交叉,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创新,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又要逐步扩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走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道路,巩固传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体育产业。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作用,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
第三节 奋斗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现代化中心区域定位,要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文化体育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集聚群,优势文化体育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体育品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体育重点工程和项目,构建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体系,打造特色有别,差异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地一点模式。促进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效应的文化体育产业空间的形成。围绕中心城区沙河办事处、白音席勒办事处、赛汗办事处、奥体中心重点发展传媒出版、创意设计、印刷包装、数字内容、动漫游戏、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成新兴和高端文化体育产业的集聚区域。
一是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增强。制定出台鼓励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建立文化体育产业调查、统计、分析、发布、监控体系,逐步引导建立文化体育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多门类并存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文化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文化体育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作推出一批既有思想内容,又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文化精品;文化体育整体实力增强,举办或承办重大体育赛事以及文化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体育品牌。
第三章 重点产业项目
以区财政设立的产业扶持发展基金(200万元)为启动资金,重点优先发展以下六大建设项目—梅力更旅游文化风景区项目、黄河欢乐天地文化产业项目、哈业胡同农业文化产业区项目、包头市新都市区文化体育产业项目、赛汗塔拉文化产业项目、百善源养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梅力更旅游文化风景区项目:(1)梅力更文化旅游风景区项目:建设大型演出场所,舞台、设备、环境改造,青少年森林研学体验中心,森林科教馆、体验馆、科技互动馆、森林游乐场,打造集民族文化、山水观光、寺庙朝拜、蒙古风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区。建设主体:包头市梅力更生态环境开发有限公司。(2)梅力更休闲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文化产业项目:占地面积400亩,将建成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包括采摘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露天水果采摘区及“农家乐”民俗风情服务区在内的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功能型、生态型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主体: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包头市顺源农牧业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黄河欢乐天地文化产业项目:投资70亿元,主要建设以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水上大世界、儿童主题乐园、幼儿园、托老院、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休闲项目、植物馆等;配备滑雪场、溜冰场、马场等设施。建设主体:包头市建委。
——哈业胡同农业文化产业区项目:建设3万亩集采摘、观光、休闲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园区。以生态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营造现代都市农业景观;以地域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业科技文化为核心,开发挖掘绿色产品、草原体育、民俗特色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满足观光者的精神需求。建设主体:九原区哈业胡同农业产业园区。
——包头市新都市区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利用包头市奥体中心平台,打造集文化产品研发、体育赛事、文化旅游、全民健身、节庆与演艺、会展与博览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主体:包头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赛汗塔拉文化产业项目:依托现有赛汗塔拉万亩草原旅游资源,建设5000平米的演艺广场,长期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向游客展示草原文化风情,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建设主体:包头市建委。
——百善源养老旅游度假项目,项目占地约4620亩,总体投资约30亿元,分三期开发建设,项目将融入阿嘎如泰苏木总体规划,功能布局分为三大板块(休闲农业、养老养生、旅游度假)和四大分区(国家农业公园区、养老养生生活区、活力旅游度假区、时尚旅游度假区),项目将开发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公园、国家级4A风景区、自治区级养老示范基地、精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把阿嘎如泰苏木打造成集智慧农业、智慧养老、智慧旅游一体的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主体: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百善源养老产业有限公司。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优化文化体育产业布局
一是提高文化体育服务业比重,制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文化体育服务业在文化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提供多结构的文化体育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体育需求。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消费市场,吸引和促进居民文化体育消费。做大文化体育中介市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文化体育服务业持续发展。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体育产业空间。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特色有别,一地一点模式。促进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效应的文化体育产业空间的形成。中心城区沙河镇、白音席勒镇、赛汗、奥体中心重点发展传媒出版、创意设计、印刷包装、动漫游戏、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成新兴和高端文化体育产业的集聚区域。
第二节 着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
集群和“增长极”的效应文化体育产业特色城区
按照我区文化体育资源的特性,可分为一园、三区、三带(即城中草原文化旅游风情园、体育休闲产业文化区、梅力更旅游文化风景区、麻池古都文化区、沿黄河湿地生态休闲娱乐带、哈业胡同农业文化产业带、包头市新型文化带。具体产业布局为:
——城中草原文化旅游风情园。以赛汗塔拉城中风情园为中心,着力打造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蒙古包餐饮、蒙古族婚礼、蒙古族服饰表演、草原篝火等城中草原旅游文化,成为区内外影响力强、吸引力强的独具蒙古族特色的城中草原文化旅游风情园。
——体育休闲产业文化区。以赛汗塔拉公园、奥体中心、市政府广场游泳馆为依托着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体育比赛产品供应、销售、夏季游泳、冬季滑雪、自行车、徒步行、室外健身等效益明显的体育产业中心。
——梅力更旅游文化风景区。以阿嘎如泰苏木为中心,以梅力更风景区(召庙)大桦背为依托,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民族餐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民族服饰召庙文化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
——麻池古都文化产业区。以麻池为中心,以麻池汉代文化遗迹为依托,着力打造资源富集、保护良好、服务便利的麻池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同时大力保护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剪纸、工艺美术、文学、戏曲(二人台)、音乐等,形成最能代表麻池古城文化和商都文化发展历史的文化群。
——黄河湿地生态休闲娱乐带。以哈林格尔、萨如拉(小白河)为中 心,依托黄河风情等独有的特色风景和文化,着力打造黄河风情文化,农家乐旅游,建设具有滨水景观特质、农家乐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的生态休闲娱乐区。
——哈业胡同农业文化产业带。以哈业胡同绿色农业园区为中心,建设绿色农业文化产业带,以生产、销售、采摘、观光活动为载体,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为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居民提供饮食安全、环境清新、休闲放松的绿色基地。
——包头市新型文化产业带。以白音席勒街道、沙河街道、赛汗街道为中心,依托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着力打造设计、会展、软件、中介、广告、印刷、包装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积极发展和提升工艺美术、娱乐演出、媒体影视、网络服务等生活性文化服务业,抓住“棚改”和“拆迁”改造机遇,推动商贸与文化的融合,提升包头市新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文化特色和影响力。
第五章 产值预测
通过高水准创意,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到2017年,建立起协调有效的文化体育产业管理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扩大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0.6%。到2018年,培育一批有明显优势的行业、有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孵化、催化一批创意水平高、科技含量足、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体育产业的整体素质,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0.8%左右。到2020年,涌现一批跨行业经营的骨干文化体育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成为中西地区文化产业的重要节点。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以上,成为九原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以后,文化体育产业成为九原区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显著加强,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高,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第六章 政策扶持
一是积极落实文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颁布的支持经营文化体育产业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和凝聚作用,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重大文化体育产业项目、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体育产品生产和文化体育服务项目以及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等。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将鼓励、允许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和产业种类以及审批机构、核准方式等行政许可项目向社会公布。非公有制文化体育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体育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允许非公有制资本的公司以其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出资,参与影视制作、发行、演艺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或进入鼓励类和允许类公益性文化体育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体育产业领域。
四是积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体育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运作,拓宽文化体育产业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体育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文化体育领域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建设,解决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是积极实施土地优惠政策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年度供地计划中优先予以安排,对文化体育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方面予以优先支持。鼓励国有文化体育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情况下,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七章 工作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十三五”期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提供保障,把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而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励和惩处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功能互补。
第二节 强化人才培养
把文化体育产业人才纳入全区高层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化运作、懂专业、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文化企产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招聘、考试选拨等制度,拓宽人才选拨途径,扩大文化产业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加强文化体育产业急需人才培养。
第三节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加强对全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音像制品、互联网上网服务等文化经营业户的规范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从严审批,依法管理。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