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打印
  •   保存
  •   关闭
  • 九原区“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0日 10:12    来源: 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包头市九原区“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

    2021年6月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第二节 发展环境 2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5

    第二节 基本原则 5

    第三节 发展目标 7

    产业发展重点与目标 9

    主要工作措施 10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0

    第二节 全面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11

    第五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16


     

     

    “十”时期,是我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中心城区的重要时期。

    包头市九原区“十”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制定全区“十”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工业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是指导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发挥城区比较优势,完善工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区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时期,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双重挑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九原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决策部署,围绕九原区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为主要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区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区位优势

    九原区区位独特,是包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九原区位于我国西部呼(呼和浩特)包(包头)银(银川)—榆(榆林)经济带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呼包鄂”经济区域的中部,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优势

        九原区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有京包、包兰、包神、包白四条铁路贯穿全境;京藏高速、110国道、210国道、南绕城公路纵横境内;民航班机可直达北京、广州、西安上海等地;“海铁联运”大型集装箱站可将货物直抵天津港。

    三、资源优势

    九原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铜、金、粘土、铁等,新发现的地热资源将为九原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九原区现有华电、三电厂异地扩建两个火力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电力资源充足,为发展煤化工等现代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神华煤田和世界级的天然气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与九原区隔河相望。

    四、工业园区优势

    区划调整之后,九原区着力以发展工业园区来重构工业体系。九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是包头市工业拓展的重点地区和重要工业增长极。2006年4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五、后发优势

    九原区历史上作为包头市的郊区,发展相对滞后,但九原区同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首先九原区未完全开发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且城区处在包头市的几何中心,其他区域也紧邻城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由于发展起步晚,则可对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整体性的、更具前瞻性的规划;第三,作为后发地区,可更多借鉴先发地区在产业选择、城市规划、环境治理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努力把九原建成营商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中心城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部署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常态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产业、每一个行业,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创新驱动发展、节能减排有机结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以营商环境为基础的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坚持“大胆干”“坚决改”“勇于试”,敢于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和矛盾,善于用开放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找准我区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融入全国、自治区、包头市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自治区对包头市发展部署要求,我区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特征,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实际成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按照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坚持承上启下,有效承接包头市“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战略定位和包头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展定位;坚持承前启后,延续承接我区“十三五”时期“四个基地”“四个中心”“两个示范区”和“一个国际物流园”发展定位,按照九原区“十四五”期间“打造四个承载地、构筑一个新平台、建设三个示范区、建成一座‘幸福城’”的主要目标,我区将着力打造全市先进基础材料产业承载地、关键战略材料产业承载地和现代能源产业应用承载地。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目标

     

    打造全市先进基础材料产业承载地。依托神华煤化工、浦景化工,大力发展高端聚烯烃、聚乙烯膜、聚乙醇酸、聚碳酸丁二醇酯等先进化工材料;依托明拓集团,大力发展铁素体不锈钢等先进钢铁材料。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改造,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先进基础材料行业竞争力。

    打造全市关键战略材料产业承载地。依托威海光威、吉林昕煜,大力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依托普立特稀土、鑫璞稀土等稀土园中园项目,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加强与一流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重点突破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加快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

    打造全市现代能源产业应用承载地。以新一轮能源革命为契机,大力发展绿氢产业,加快推动增量配售电改革,实施风电场及附属设施建设,引进电解水制氢、稀土材料储氢、乙醇酸甲酯、聚乙醇酸等配套产业,前瞻性配套布局加氢站,推动明拓直接还原铁项目,实现零碳排放,形成“绿色电力、绿色制氢、绿色冶金、绿色化工”为一体的产销运储用闭合链条。

     

    第四章  主要工作措施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全面融入全国产业链“内循环”,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风险环节,构建系统集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推进工作体系,加快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瘀点、堵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促进各环节、各产业、各部门、各区域间畅通,提高供给体系与需求的适配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积极延链强链补链,推动新型化工、稀土金属加工等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集中资源解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优势产业链集群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高质量产业载体,推动全区重点产业向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推动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制度,落实企业在产品执行标准中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通过特色培育、走访指导、联系专家等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标准化运行体系。推进计量一体化发展。加大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监管力度,从源头把好计量器具质量关,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培育工作,打造企事业单位核心专利,提高企业竞争力。开展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培育工作。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九原特色的现代企业。

     

    第二节  全面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坚定“工业立区、工业兴区、工业富区”理念,重点围绕煤基烯烃及高分子新材料、超纯铁素体及不锈钢新材料、碳纤维及碳基复合新材料、稀土金属加工及应用新材料、氢能及新能源生产和应用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全市先进基础材料产业承载地、关键战略材料产业承载地和现代能源产业应用承载地。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

    一、打造全市先进基础材料产业承载地

    ——煤基烯烃及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实施神华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依托甲醇、合成气等中间产品,引进长春高琦、浙江鼎龙等聚酰亚胺行业龙头企业,推动高分子聚合材料形成万吨级规模;建设神华60万吨、浦景5万吨聚乙醇酸项目,加快培育下游产业,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可降解塑料生产加工基地。依托聚乙烯、聚丙烯等终端产品,建设中远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项目,推动万吨级对位芳纶及纺丝项目落地投产;引进高结晶聚丙烯、改性聚乙烯绝缘电料、高熔体强度聚丙烯、聚乙烯油等下游产业项目10个以上。到“十四五”末,煤基烯烃及其下游产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推动产业水平向高端跃升。

    ——超纯铁素体及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明拓三期35万吨高碳铬铁项目投产达效、形成100万吨产能规模。向下延伸产业链条,实施80万吨铁素体不锈钢项目,同步引进不锈钢板坯、冷轧板(卷)材、板带、车辆配件等下游深加工企业,形成“高碳铬铁—不锈钢—下游应用产品”产业链。到“十四五”末,超纯铁素体及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实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明拓集团与清华大学工业研究院合作,更加科学实施尾气综合利用,成为业内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

    二、打造全市关键战略材料产业承载地

    ——碳纤维及碳基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威海光威1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配套引进高泰新材料、波力碳纤维、吉林昕煜、中复神鹰、维斯塔斯等下游延伸产业,形成年产100吨碳碳复合材料、500吨石墨软毡、3000吨碳毡产能,拓展在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风电叶片、运动器材等领域应用。2023年碳纤维产能突破2万吨。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利用神华煤化工副产品,打通“丙烯—丙烯腈”产业堵点;借助物流园区保税仓储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动就地转化碳纤维丝,实现原材料、生产、运输串点成链,推动集群产业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到“十四五”末,碳纤维及碳基复合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稀土金属加工及应用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园为载体,锻造“稀土氧化物—高纯稀土金属—应用功能材料”产业链,逐步提高产业链后端比重。扩大稀土金属产能,推动和发稀土氧化物、鑫璞稀土金属、奥托稀土金属及钕铁硼、内蒙古铈业稀土发火材料等项目投产达效,形成3万吨稀土金属产能。加强下游企业配套,推动吉乾稀土、福世特电机、金为达稀土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储氢、永磁、靶材、颜料等主打产品;围绕陶瓷釉料、玻璃隔热涂层、抛光、催化等高端应用场景,引进元颉稀土等知名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品质提档升级。到“十四五”末,稀土金属及下游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打造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三、打造全市现代能源产业应用承载地

    ——氢能及新能源生产和应用产业集群。认真分析国家新能源汽车布局规划(2021—2035)、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制氢、储氢、运氢、氢能运用”各环节产能现状以及加氢站建设政策,充分发挥我区配售电改革、尾气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大力发展绿氢产业,引进落地国际氢能示范园项目,实施风电场及附属设施建设,推进京发氢能源制氢、提氢、氢液化及超纯气体项目,建设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制氢基地。积极承接氢能配套产业,配合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引进捷氢科技、亿华通科技、杰瑞氢能科技等应用企业,发展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下游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到“十四五”末,氢能及下游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成为园区支柱产业之一。

    四、提高园区承载保障能力

    强化工业园区与城市功能的耦合,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运行管理持续规范。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功能区和生态区,加快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解决企业生产生活后顾之忧。实施污水处理厂、生活饮用水净化厂、变电站、增量配电网、LNG调峰储气等基础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园区与哈林格尔镇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储灰池修复再利用项目,集中建设住宿、餐饮、银行、商超、商务等功能齐备的生活配套区。到“十四五”末,力争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优化“保姆式”服务模式,对标对表国内先进经验,通过全程代办、政策奖励、金融服务等方式,全方位提升行政审批、物业管理、网络信息、创新孵化、企业融资等服务水平。综合考虑园区土地利用现状,完成虎贲亥沟综合改造,推动现有蓄洪区调整为工业储备用地。

     

    专栏:九原区“十四五”时期工业重点项目

    类别

    内容

    (一)

    煤基烯烃及高分子新材料产业

    围绕煤-煤气化或液化-甲醇乙二醇-乙烯、丙烯-聚烯烃、芳烃、油品-下游产品产业链,发展下游深加工及产品应用产业。重点实施神华煤制烯烃升级示范、浦景聚乙醇酸(二期)、中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等项目。

    (二)

    超纯铁素体及不锈钢新材料产业

    发掘先进钢铁、不锈钢产业链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构建铁素体不锈钢、特种钢产业链。重点实施明拓35万吨高碳铬铁(三期)、明拓80万吨铁素体不锈钢等项目。

    (三)

    碳纤维及碳基复合新材料产业

    围绕聚丙烯等化工原料-原丝生产-碳纤维生产-中间材料-复合材料-碳纤维下游应用,进行产业链延伸。重点实施威海光威1万吨大丝束碳纤维、青岛高泰碳碳复合材料、青岛瀚海碳化硅等项目。

    (四)

    稀土金属加工及应用新材料产业

    围绕稀土原矿分离-稀土氧化物-高纯稀土金属-稀土金属合金-稀土下游应用功能材料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实施和发稀土氧化物、鑫璞稀土金属、奥托稀土金属及钕铁硼、铈业稀土发火材料等项目。

    (五)

    氢能及新能源生产和应用产业

    依托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制氢、储氢、用氢、风光储能综合利用、多晶硅、单晶硅、负极材料等产业。重点实施国际氢能示范园、京发氢能源制氢提氢、吉乾稀土储氢材料、杰瑞燃料电池电堆、天然气管道掺氢、明拓直接还原铁、杉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二期)等项目。

    (六)

    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和引进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实施储灰池修复再利用、增量配电网等项目。

     

     

    第五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任务主体,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区要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地区工业发展实际,做好规划衔接,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实施。

    加强考核监督和社会宣传。建立规划实施的督查考核带制度,定期跟踪考核、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情况,每年对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评价。同时,利用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工业发展规划,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AI阅读助手:
    点击开始解析文章内容,总结生成摘要...
    {{ placeholder }}
    我要对文章提问

    本内容提供均基于AI自动总结生成,与主办方无直接关联。查看详情

    对本篇文章及关联文件进行提问

    {{ item.title }}
    停止回答
    免责声明

    1、AI阅读助手,旨在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部分答复内容采用AI技术生成,生成式答复内容有歧义或不够准确的,请您阅读其他原文,以原文内容为准。

    3、AI阅读助手,所提供的内容与原文内容产生冲突时,请以网页原文的具体内容为准。

    4、我们致力于提供准确、有用且客观的信息,但鉴于AI技术的局限性和数据源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用户在使用本平台提供的内容时,应自行判断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并承担因使用这些信息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和责任。

    5、AI阅读助手,提供均基于AI自动解读,与任何主办方或建设方无直接关联,我们对此类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适用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户在使用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语音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阅读原文
    阅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