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琴,男,肢体4级残疾,中共党员,九原区初心残疾人辅助就业机构的负责人
厄运降临,人生被改写
初中毕业后的何素琴由于患强直性脊椎炎辍学,与病魔抗争10年从卧床不起到依靠双拐行走先后经历5次大手术,致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因病多次到北京等各大医院就诊,在就诊奔波的艰难日子里,何素琴感受到了各方对自己的关爱,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学有所长,回报社会、回报这些好心人。自此他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重拾信心,逐梦去拼搏
聪明好学、奋发向上的他,从学习裁缝开始并逐步开店。2007年,经营网吧和电脑维护及销售工作积累了第一桶金;2014年开始经营鸿远网络科技公司,同年引进网络借贷平台翼龙网贷、草根金融项目。回报社会的想法就更迫切了。
2016年,何素琴带着辛苦积攒下来的钱回到家乡板申图村参加了新农村建设,当看到一排排新房子在村里建起后,看到村里的乡亲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困难,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决定在村里建造蔬菜大棚。谁知,他一向家人说起,就遭到家人反对,家人觉着种植蔬菜投资大风险大。无论他怎样说,家人就是不答应他。
“这件事我一定要干!”何素琴找到了村委会主任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在村委会主任的支持下,家人最终同意了。从此,他走上了返乡创业的路。
刚开始,村民们认为一个黄毛小子能干出啥事业,冷言冷语讽刺他。对此,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扑在盖大棚种植蔬菜上。但是,种植蔬菜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导致产量不高,质量不好,以失败赔本告终。
然而,他并未灰心丧气。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他顶住家人和村邻的压力,再次找到村委帮忙,到信用社贷了款。他通过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精心的照料下,嫩绿嫩绿的各种蔬菜小苗铺满了大棚,成功的希望爬上了他的眉梢。他的大棚蔬菜试种成功了。家人转忧为喜,村邻也对他刮目相看,都竖起了大拇指!
趁热打铁,2017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何素琴牵头组织村民成立了“壹品农嘉”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成立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90余万元在板申图村建设温室大棚4栋,7月份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并于9月种植了香菜、芹菜等蔬菜,12月第一批蔬菜上市,完全投产后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何素琴号召周边群众开展温室大棚项目,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该村的贫困户精准脱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锲而不舍,起航再出发
在长期的摸索中看到弱势群体的不容易更能理解残疾人就业的艰辛,通过2年艰苦学习实践终于成功的带动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稳定后,便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朋友们实现就业创业,在考察寻找契机中在九原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11月成立了九原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主要做日化生产销售,初期,安排了10余名智力和精神类和肢体重度残疾人,并且为了能给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没有引进自动化设备,专门设置了分装、拧瓶盖、贴标签、打包装等多个手工工序满足残疾人就业岗位。机构成立不久后便受到疫情影响,物流管控加之工厂规模较小,销售渠道狭窄,此时的机构举步维艰,为此在九原区残联帮助下协调多方资源,2021年与美团优选社区电商进行供货物流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科技创新的优势,不断拓宽辅助性就业机构业务发展渠道,让残疾人有更多就业岗位更有保障。
九原区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主要生产汽车玻璃水、洗衣液、洗手液等日化产品为主,同时开展了拖布加工,这些工序操作简单,且有稳定的订单量,可源源不断地保证残疾人就业。一直以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在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社区团购电商平台开设了自己的线上店铺,销售多达百种产品。目前机构实现了产品生产、销售、配送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能够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产品研发生产,品牌塑造,云仓物流配送打包分拣,多种经营模式,摸索适合不同残疾人就业岗位,如出行不方便的重度肢体残疾实现足不出户拖布加工,智力和精神残疾的可在日化生产线上做简单力所能及的工作,云仓储物流配送可以装卸搬运货物,有学历的做客服和运营,规模不断壮大,残疾人用工数量不断增加到70余名,机构场地面积由原来260平方米扩大到1850 平方米,其中独立生产用房 900多平方米,并配备了员工食堂,休息室,培训室,康复理疗室,心理疏导室。2021年11月被内蒙古自治区残联授予自治区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2022年12月被确定为包头市首家自治区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残疾人创业创意赛荣获创业组第三名荣誉。
展望未来,共谱新篇章
“相比施舍和同情,精神、智力残疾人更渴望平等的接纳、尊重和支持。”当初九原区残联积极探索设立助残就业车间,就是想让精神、智力残疾人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还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有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对人生怀抱一份积极的希望,让生命更有价值、有尊严。”
在包头市师范学院的帮助下孵化了12名肢体残疾做为合作伙伴做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寻求更多就业岗位,以销售带动生产,加大生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自媒体对助残政策、个人创业的励志故事进行曝光让更多残疾人朋友们塑造信心参与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经过2个月的系统培训和实践,目前已经初具成效,最近在搭建直播间和直播设备购买,预计2024年搭建直播间5间,主播、助播、运营、客服实现创业20名,带动生产、快递打包、物流配送员工30-50人。
我们未来也会将辅助性就业车间在全自治区进行推广,帮助更多精神、智力和肢体重度残疾人就业。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关注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就业是第一民生,残疾人就业更是极具意义,面对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就业这一“难中之难”,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否则这样一个群体,单靠其家庭和个人的努力很难走出困境。我们希望能通过不断完善联动合作机制,各方发力、精准施策,引导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创造更宽松的条件,不断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